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人物诠释分析的原则、人物总论前言&抑钗扬黛现象的心理解析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人物诠释分析的原则、人物总论前言&抑钗扬黛现象的心理解析
日期:2023-05-25 22:24热度:加载中...

人物诠释分析的原则、人物总论前言&抑钗扬黛现象的心理解析

一、人物诠释分析的原则

Ⅰ路易·杜蒙《阶序人》

a.个人/individual

⊙特定的经验上的人

·每个个体都有他的生命史,都有他从出生、成长面对到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接受到的   统才意识的影响,才形成他现在的样子

⊙把个人当作价值的拥有者

Ⅱ脸谱式的阅读

Ⅲ洛地:戏剧构成当中很特有的事物就是角色,它是班舍、一群演员各有所思但又互补相成的分工,它又是剧中众多具有相互关系的人物的分类,基本上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以角色登场而不是以人物登场

Ⅳ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a.构成小说的人物大约可分两种: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

·指在最纯粹的形式中,他们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而被创造出来,因此他们总是只代表一种观念或功能,在整个故事当中只表现出公式化的言行,仿佛在他们身上牢牢挂着理智、傲慢、情感或偏见等固定的标签,给我们的主要印象通常用一句话就可以描绘,容易辨认且容易被读者所记忆

⊙圆形人物

·所谓圆形人物是指能够以令人信服的方式给人以新奇之感,最重要的是圆形人物的生命深不可测,他有阴影、有我们看不到的部分,他活在书本的字里行间,而且不被书本所限制,也只有这种人才能够短期或长期地做悲剧性的表现

Ⅴ纰漏处

a.董富恒:太史公每于人纰漏处刻画不肯休,盖纰漏处即本人之真精神,所以别于诸人也。

b.脂批

⊙尤氏亦可谓有才矣,论有德比阿凤高十倍,惜乎不能谏夫治家,所谓人各有当也,此方是至理至情。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之如是耶!

⊙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如太真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别个,不美矣。

c.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先天——正邪两赋

⊙后天——教育、环境

PS.这里就是罗德岛,要跳就在这里跳。

二、人物总论前言

Ⅰ汉密尔顿:心灵是它自己的殿堂,但是它也可以成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以成为天堂中的地狱

Ⅱ弗朗克

a.意义治疗法

b.自由→选择你的态度、立场

c.可透过3中可能性来寻找生命的意义

⊙创造的价值

⊙经验的价值→人与人之间的相会和相爱

⊙面对人生、世界的态度

三、抑钗扬黛现象的心理解析

Ⅰ宝玉角度

a.赵之谦

⊙《红楼梦》,众人所着眼者,一林黛玉。自有此书,自有看此书者,皆若一律,最属怪事。……余忽然大悟:人人皆贾宝玉,故人人爱林黛玉。

b.二知道人

⊙人见宝、黛之情意缠绵,或以黛玉为金钗之冠。不知宝、黛之所以钟情者,无非同食同眠,两小无猜,至于成人,愈加亲密。不然,宝钗亦绝色也,何以不能移其情乎?今而知一往情深者,其所由来者渐矣。

c.张竹坡

⊙乃无如开卷便止知看西门庆如何如何,全不知作者行文的一片苦心,是故谓之西门庆误《金瓶梅》。然则仍依旧看官误看了西门庆的《金瓶梅》,不知为作者的《金瓶》也。

d.脂批

⊙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曾亲目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不曾于世上亲见这样人,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奇传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更为甚。

e.浦安迪

⊙对红楼梦的理解流于简单化,迷恋于二玉的奇缘,或是痛骂封建社会对有情人的不平,也就是很多人基于本书的自传性质而误以为贾宝玉只代表作者自身的本象,殊不知,即使是自传体也还是虚构作品,而这种自传体的虚构作品也常常有作者内省自己往事的反讽意味

·褒中贬→宝钗、袭人、麝月

·贬中褒→黛玉、晴雯

f.野鹤

⊙读《红楼梦》,第一不可有意辨钗、黛二人优劣,否则便非能真读《红楼梦》。

Ⅱ同情弱者

a.米兰·昆德拉

⊙每个人看事情的倾向都是在强大之中看到有罪的人,而在弱小之中看到无辜的受害者

b.刘勰《文心雕龙·才略》

⊙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

c.夏志清

⊙由于读者一般都是同情失败者,所以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一概将黛玉、晴雯的高尚与宝钗、袭人所谓的虚伪、圆滑、精于世故作为对照,尤其对黛玉充满赞美与同情,于是在雷同一响的情况下,除了少数有眼力的人之外,无论是传统的评论家或是当代的评论家都是将宝钗和黛玉放在一起,然后进行不利于前者的比较,这透显出来的是一种本能上的对于感觉而非理智的偏爱

d.涂尔干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容忍一些人类通常都有的弱点和缺陷,例如自私、软弱、偏见、固执、好色,一旦这些弱点带来了甚至或仅仅只是伴随了严重后果,人们往往无法忍受这些弱点,而且戏剧效果越好、艺术的感染力越强,越让我们感觉到真实,观念就越容易为这些情感所左右

Ⅲ对面具恐惧的阅读心理

a.夏志清

⊙这种出于本能所偏爱的感觉其实也真的源于一种透过阅读小说以消解现实人际障碍的心理需求,所以我们比较容易不自觉地倾向于接受里外透明的林黛玉

b.福斯特

⊙人们喜欢读小说的原因

·我们需要一种比较不接近美学而比较接近心理学的答案,因为我们在现实世界的存在状态中会面临到一个重大的问题,这个恐怕纠缠我们一生。人类的交往看起来总像附着一抹鬼影,我们不能互相了解,最多只能做粗浅或泛泛之交,即使我们愿意也无法对别人推心置腹。我们所谓的亲密关系也不过是过眼烟云,完全的相互了解只是幻想,但是我们可以完全地了解小说人物,除了一般的阅读乐趣外,我们在小说里为人生中相互了解的蒙昧不明找到了补偿

Ⅳ我们的现代是怎样的时代

a.现代读者身处于个人主义盛行、个人主义不但盛行还独独受到尊崇的社会主流当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孕育出来的读者因此容易倾向于认同小说当中比较不受束缚的角色

b.弗洛姆

⊙每个社会作为人的群体都会排斥某些思想和感情,使之不被思考,那些被排斥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不被思考,也不会被感觉、被表达,因此有些事我们不但不做甚至不去想

·思想、感情→礼教

·谭嗣同《仁学》:要冲决伦常之网罗

·胡适:我们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李玉深:五四运动的特征和不平衡的地方基本围绕在两个基点上面→激烈的反传统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全面而整体性的反抗运动)、对西方文化的特殊态度(接受个人主义)

·路易·杜蒙:西方近代个人主义的崛起事实上是不可以用来取代其他社会本身的思想范畴,如果把这样的个人主义运用到其他社会,就会产生更严重的问题,原因为西方近代所崛起的个人主义其思想预设了自由和平等的概念,但是西方这样的近代文明和其他的文明、文化是根本不同的,因为个人主义充斥了伪明论,伪明论充斥在个人主义的思想中,可是这种伪明论只承认个体的存在而不承认关系的存在,只承认个别要素而不承认要素组群,他认为伪明论可以说是个人主义的另一个名字

PS.➡️第2回

⊙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周敦颐)、程(程颢、程颐)、张(张载)、朱(朱熹)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陶潜、嵇康、唐明皇……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卓文君……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大仁→应运而生→治世→清明灵秀之正气

·大恶→应劫而生→乱世或末世→残忍乖僻之邪气

·正邪两赋→公侯富贵之家(情痴情种)、诗书清贫之族(逸世高人)、薄祚寒门(奇优名倡

➡️段江丽《礼法与人情》

⊙作者(曹雪芹)将周程张朱归入大仁之列,可见他不像我们俗常人所以为的那样反礼学,相反,他完全接受理学家(不只是理学家,自先秦以来、汉代的气化宇宙论、甚至医学)的人性论,以先天所禀之气来解释复杂的人性

⊙作者(曹雪芹)立意甚高,他塑造贾宝玉这个形象是为了探讨他所代表的一类人的生命状态,并不是为了要反映某时某地某朝某代的积极或消极的思想意识,无朝代年纪可考等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点

⊙鉴于上述两点,要强调的是红楼梦所审视的是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他在某种特殊环境下的生命状态,他的意义和价值是在于对人性和人情的探索,而不是简单的反科举、反封建、反婚姻制度、反封建文化体系

【相关文章】

人物诠释分析的原则、人物总论前言&抑钗扬黛现象的心理解析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518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